eSIM只是破局者的机会
【摘要】技术虽好,利益链条破局之前,eSIM不过还是纸老虎。然而趋势在所难免,当局者为当前利益所困,破局者为未来的利益而动,eSIM终会遁入凡间,只待马良神笔勾勒,纸老虎变只老虎。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本文作者:gypsy-youngth
作者微信号:dasherest
杂谈投稿邮箱:631255063@qq.com
前言:eSIM规范的发布,在业内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各种不利于通信运营商的言论甚嚣尘上,犹如潘多拉的魔盒被揭开了盖子。
然而,eSIM技术并非什么新概念,多年前业界即已提出设想。2010年为解决车联网通信问题,GSMA开始着手研究eSIM。
2012年苹果公司在注册了多个eSIM专利后,将技术之理想照进商业之现实,光芒黯淡。因为运营商并不买账,我们看到的是美国的Verizon以及欧洲和中国的主流运营商均不支持Apple SIM,而即使是支持这一技术的AT&T、Sprint的客户一旦在空白的Apple SIM卡上写入自己的信息,就再也无法自由切换。
事实上,eSIM技术体系并非一张智能卡那么简单,而是一套涉及到智能卡、终端、通信网络以及安全基础设施的技术链,链条上的任意环节都足以宣布eSIM的死刑。
由此可见技术虽好,利益链条破局之前,eSIM不过还是纸老虎。然而趋势在所难免,当局者为当前利益所困,破局者为未来的利益而动,eSIM终会遁入凡间,只待马良神笔勾勒,纸老虎变只老虎。
1、eSIM卡简介
eSIM卡全称embeded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嵌入式客户识别模块。网上有很多写成ESIM或e-SIM的,从业界流行的写法来看,eSIM应该是最正统的,类似的写法还有eTOM。
百度百科对eSIM卡的解释是"eSIM卡的概念就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这一做法将允许用户更加灵活的选择运营商套餐,或者在无需解锁设备、购买新设备的前提下随时更换运营商。当然,这一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起一个业内通用的eSIM标准,并为普通消费者、企业用户节省更多移动设备使用成本,并带来更多的便利、安全性。"
eSIM卡给客户带来的好处包括诸如:
1)成本:携钱包以令诸通信运营商,谁的资费便宜我选择谁。自古以来都是店大欺客,缘何eSIM能够拯救如沧海一粟的客户于水深火热?原来通过eSIM用户可以不用换机、换卡直接换号,而且还可以可以是分时、分域。4月份中国移动庆生,资费折扣多,手机上轻轻一键,选择用移动的服务,5月份电信庆生广酬宾客,手机上轻轻一键选择用电信的服务。从湖南到上海,发现移动资费更便宜,手机上轻轻一键又切换到移动的服务。OMG,有这个可能吗?为了那几毛钱,哥要学多少知识啊
2)便捷:一卡多号,更小的SIM卡(用户基本感觉不到),更小的终端……
3)安全:远程数据擦除以及eSIM卡的普及将促使移动运营商更加注重自己的信息和隐私数据保护工作(这不是因为漏洞多了,运营商才不得不做的事情吗?)。
度娘的解释带有一定的商业气息和理想主义情怀,绘制了一幅未来美好的商业图景而忽略了当下的商业格局与技术壁垒。
如果对SIM卡、手机号及其之间的关系还心存疑惑的朋友,可移步"尚儒客栈",通信业界大咖宁处为大家解释SIM到eSIM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2、运营商何以抵制eSIM
尽管最近有消息称,苹果和三星正在积极试验eSIM技术,并试图说服GSMA尽快将其作为标准明确下来,但从苹果去年在iPad Mini 2中采用类似技术的Apple SIM卡来看,运营商并不买账,美国的Verizon以及欧洲和中国的主流运营商均不支持Apple SIM,而AT&T、Sprint的客户一旦在空白的Apple SIM卡上写入自己的信息,就再也无法自由切换。
不是说好的便捷性、低成本吗,友谊的小船怎么说翻就翻?
尽管终端生产商(其实MVNO也在内)是如此地想在另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分一杯羹,运营商始终牢牢把控。
虽然手机号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客户黏性日渐衰落,最终会如同宽带拨号账号一样为人们所遗忘。
但有谁会愿意坦然地接受一个对自己不利的命运宣判?尽管它是公平的,凡人必有求生欲望,深陷泥潭必挣扎到底。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接入号码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始终是网络的入口。自由始于规则,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选择ID全凭运营商有规则的号码接入互联网,否则一切无从谈起。虽说eSIM不会颠覆运营商,但是会加剧通信运营行业的竞争。对用户选择接入号码的控制,是让运营商与客户直接对话并保障运营商利益的基础。
话说eSIM不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吗,运营商拿什么跟用户的选择以及技术对抗?说到这,我们还不得不深入一下SIM卡及其通信过程。
SIM卡是一张承载用户身份信息的智能卡,而不可忽略的是,这个身份信息由网络赋予,是用户接入网络的门票。
也就是说,在网络侧一定有售出门票的存根,当用户进行服务消费、主张权益时,网络侧依据门票存根来判断用户是否合法以及该提供何种服务。虽然码号资源归属国有,但个人用户要想获得使用权,还得从拥有通信运营牌照的运营商处获得。而无形的码号要实现通信能力,必定与物理网络建立映射,从基站、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到业务网,无不留有映射的影子。
在这顺便简单介绍一下SIM卡接入网络的过程,在接入网络问题上eSIM目前来看仍将继承该衣钵。技术控可以自行检索相关技术资料。
简单的说,运营商在发行SIM卡时,同时在业务系统中记录了一份与SIM卡相同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表示SIM卡唯一性的IMSI、外部不可读取且由SIM卡持有的密钥KI,同时建立了一个手机号码和IMSI的映射。
当手机通过基站申请接入网络时,网络会生成一个随机数下发给手机,手机将该随机数交给SIM卡进行加密,SIM卡利用IMSE和KI通过A3算法完成加密,交给网络侧;网络侧执行同样的运算并对比结果,一致则证明身份合法,手机使用与IMSI相关的号码并基于KI以及随机数生成的新密钥进行安全通信。
至于A3算法是一种怎样的算法,有兴趣可以研究3GPP TS 43.020。从认证的过程来看,A3算法执行的动作应该类似数字签名,譬如用类似于md5或SHA的哈希算法签名,由于不可逆(实际上md5和SHA分别在04年和05年被山东大学王小云教授破解),相对安全。
如果说,eSIM的落地要颠覆整个技术链条有点夸张了,那么至少需要征得运营商的同意吧。想蛮干?行啊,自己建网络去……
3、eSIM所想到的未来通信用户身份识别
基于SIM的用户身份识别已经是三十年前的技术了。随着md5和SHA算法陆续被破解,当时的安全保障未必能适应当下的需求,未来的SIM能力将变得越来越强大。
首先是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强大,并以此为基础进入到PKI体系时代,基于非对称加解密技术以及数字证书来实现通信用户的身份识别。更甚者则依托终端设备强大的传感能力采集包括用户指纹、指脉、虹膜等生物信息用于用户接入通信网络身份凭据,直接将SIM抛在历史滚滚车轮之后。
然而不管技术如何向前,仍然需要一个对用户身份予以鉴定并给出权威认定的机构。SIM时代是运营商,eSIM时代或许可以在运营商基础上增加MVNO的角色。
eSIM时代的用户身份认证或许将通过DNS的模式来鉴定,不管用户接入何运营商的基站,如果运营商无法鉴定身份则转至更高(或者更泛级别或者合作伙伴)系统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由用户签约的业务服务商完成通信密钥的构建,通过SSL通知网络服务商。这样MVNO可构建号码资源池,让用户通过号码资源池以最低成本接入通信网络。当然,这种机制下用户必须舍弃对接入号码的依赖,所有通信基于互联网账号进行。
再往后,或许是公安部成立最高级别的公民身份认证中心,公民的生物识别信息一应俱全。用户的通信完全基于互联网,运营商也不再需要做什么鬼实名制,连接时即以有效身份证明申请接入,尽管每次接入的逻辑地址甚至物理设备不同,每次通信记录在案,可全程追溯。
4、大势所趋下的eSIM
eSIM是大势所趋,谁都无法阻挡。那么eSIM将如何加剧运营商行业的竞争呢?
eSIM的破局或许会从一些实力较弱的运营商开始。由于竞争能力不足,市场边缘运营商往往拥有更为开放的心态,与一些同样弱势的运营商或者依附产业链上下游实力强大的合作伙伴共同谋求新的市场格局。变局的发起者包括处于市场边缘的通信运营商、MVNO以及强大的终端厂商。由于新的eSIM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与更廉价的资费,整个市场格局不可阻挡地向全面eSIM化演进。
通信管道运营市场已经步入成年,在这样一个产品、价格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下 ,通向客户的渠道至关重要。在eSIM技术的支撑下,谁掌握了eSIM的写控制权,谁才算是正真拥有了客户。这样的机构除了传统的运营商外,可以是终端厂商,也可以是MVNO,而后两者的整合运营能力应该天生更强一些吧。
eSIM的大背景下,笔者曾经提出过的广义终端租赁模式是否能成为新生态下的大杀器呢?未来市场的发展未可知,但是不管是运营商、MVNO还是终端厂商都需要整合面向客户的前端资源,即客户直接使用的终端、接入号、通信资费产品等。基于eSIM技术支撑的终端租赁模式可以淡化网络服务提供商而强化真正的端到端通信服务供应商角色。用户只需要提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终端功能、通信服务,包括服务类别、服务质量要求,消费水平,租赁商根据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相应的终端,并通过跨网络资源的整合,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为用户接入不同的网络,达到低成本运营、廉价格销售的目标。
科技杂谈已经开通文章评论
点击下方“评论”表达我的态度
【昨日文章索引】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加入 “科技杂谈菁英会”。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国资委微公益行动联合发起人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一点资讯、互联网实验室,北京时间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WeMedia成员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